•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徽风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230559
    官方

    在黄山光明顶东海门”有处“皮蓬沟断裂带”,起初我以为“皮蓬沟”是个地质名词。毕竟黄山秀奇天下,有几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地质概念也在情理之中。后来从云谷寺步行登山到“仙人指路”处,才知“皮蓬”是个古地名,一个土得掉渣的名称。“皮”指杉树皮,“蓬”为茅草,“皮蓬”就是用“用树皮茅草盖的房子”。当年它的主人给它取这个粗陋低微却大道至简的名字,如今已是一处曲径通幽的景区,一条通达天海的古蹬道,只是封存久远,少有问津

    (全文4700字,分上下两期推出)

    古道指数
    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   25%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1.皮蓬古道

    今年春我刚来黄山时,就有探秘皮蓬古道的想法,但碍于彼时草木葳蕤,虫蛇出没,直至近日秋近尾声,万物萧瑟,才如愿前往。皮蓬古道为古时从云谷寺登光明顶的便捷通道,在“仙人指路”处左转入皮蓬沟,至光明顶南面山崖下。据《黄山志》记载,皮蓬古道古已有之,为沙石路面,民国时期重修了“仙人指路”至皮蓬路段,为条石路,长约400米,其余路段保持历史原状,近2公里。我们从天海进入古道区域,以自上而下的路径穿越皮蓬沟。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与其它徽州古道不同的是,黄山古道源于明清时期的佛教活动,大部分是依山就势开挖的砂石路或山石搭砌的台阶,个别地方是直接在崖石上凿出的阶步。现有花岗岩路面初为民国时期建设,近几十年黄山开发时均有拓宽完善。皮蓬古道肇建年代已无法考据,从路径走向看,应为明代黄山佛事兴盛时期由僧人主持开凿,系信众香客前往光明顶大悲院的朝觐之路,或为明万历年间普门和尚所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起,普门法师建慈光寺、文殊院、大悲院,主持开凿登山步道,形成黄山登山步道的基本框架。相对现有云谷寺至光明顶的旅游步道,走皮蓬古道要便捷、省力许多,符合徽州古道路径选择的基本规律。据同行的园林工作人员说,三十多年前,黄山旅游开发之初,民工都是走这里上下,皮蓬封闭后,这条路才彻底荒废。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2.山谷探秘

    初入古道区域为光明顶南面山崖下,这一带山体较为平缓,厚厚的松针落叶覆盖着地面,古道已不知所踪,直到我们顺着炼丹峰的山谷下行百余米后,才见零零星星的古道痕迹。从残存的石阶看,宽50100公分不等,由就地取材的山石砌成,但因几十年来少有行人,其间长出的灌木已将它们挤得歪歪斜斜、七零八落,甚至已完全湮没在砂石流土之中。想想也是,在岁月的长河中,古道只是一个过客而已,深邃悠远的历史有时也敌不过一捧尘土、一堆落叶,即使那些深入到山体骨骼上的凿痕也耐不住碧苔青草的漫漶,已悄悄融进了自然的原始状态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在这里,所谓的路,仅是概念性的。下行过程中,与其说走不如说爬,像猴子那样抓着树枝藤蔓往下爬。行走这样路,最危险的莫过于手抓的是一根枯枝腐藤,或是长在崖壁浮土上的灌木,一旦被连根拔出或枯枝折断,这种意外有时是致命的。好在这段峡谷无悬崖峭壁,即使滑个四脚朝天,也还有藤条草丛兜着,断无大碍。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每次探秘这类荒芜不堪、若有若无的古道,走在这样葱茏的原始森林里,我都有一种把生命放逐到旷野中去流浪的感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种感受就像久居机关突然到了山荒野的基层单位一样机关就像一个大河滩,堆满了千磨万滚的卵石,不管是大石头还是小砾石,都是光滑光滑的。光滑是一种美,但不一定真实,有时被它磕一下碰一下,虽不见伤口,但可能是永远无法愈合的内伤。只有踩在这些裹着青苔、却依然有棱有角的山石,脚下才稳固,心里才踏实。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约一小时,我们顺利抵达皮蓬遗址。没有路时,才会走得更加谨慎,下行途中,除我摔一个“表演式”的四脚朝天外,其他人均无故事。不像那天走白云溪古道,想起悬崖上那次放绳的经历,我至今还心有余悸。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3.皮蓬遗址

    据《黄山志》等史料记载,皮蓬为明崇祯年间(1628-1643)僧一心所建原名兜率庵庵左为圣僧洞,又名仙僧洞唐咸通年间(861-875年)曾有西域僧入洞,于岩壁刻字曰七百年后当有圣僧来,故名。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皮蓬后靠合掌峰,前仰金炉峰,东西两边不远处有涧流环绕,可谓山水之间。现存房屋残基坐南朝北,依山而建,上下三级,梯状错落。上面一级立于三米高的石墙之上,约五米见方;中间一层近二十米开间、五米进深,分东西两片,中有石阶路面相隔;下面一级较为方正,长宽均十米以上。三级之间有石阶相连,且石料凿刻方正平整,每级房基内均堆满砖头瓦砾。房基东面有颗银杏树,足以两人合抱,离银杏树不远处还有一片燕笋竹,青翠密集。对面金炉峰下还有一处三四米见方的房基,其间有十几级台阶相连。遗憾的是我们找遍庙基南北两边山崖,均未发现“圣僧洞”,也未在皮蓬遗址找到当年的只字片语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从房基中长出的灌木以及残留的断砖碎瓦看,皮蓬建筑倒塌应是近百年内的事。当年僧侣们见性成佛的风水宝地如今只剩“皮蓬”这个鲜为人知的地名,以及那些散落在时光深处一鳞半爪的人物故事。(未完待续)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皮蓬”是个古地名,一个土得掉渣的名称。“皮”指杉树皮,“蓬”为茅草,“皮蓬”就是用“用树皮茅草盖的房子”。当年它的主人给它取这个粗陋低微却大道至简的名字,如今已是一处曲径通幽的景区,一条通达天海的古蹬道,只是封存久远,少有问津……


    昨天《黄山皮蓬古道(上)》发出后,得到多位朋友、专家关注,其中有人指正:旧志为“皮篷”二字。一些古画也证实了这一点。或许,文中还会有其它谬误,皮篷也还有诸多未解之谜,欢迎各位专家朋友继续批评赐教。

    ———————————————————————————————-

    ————————————————————————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4.雪庄其人

    我不敢肯定唐朝“西域僧”所指的“七百年后的圣僧”是谁,但赋予皮蓬深厚文化内涵的是清代诗画僧雪庄。雪庄为僧号,名道悟,又号黄山野人、青溪后学、铁鞋道人等,江苏淮安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阳节前一日,他散发携杖来到黄山,夜至半山寺,因不忍叨扰寺僧,于雪中趺坐岩石达旦,积雪盈顶,形似木桩,山僧异之,故名。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在黄山,重阳日正值仲秋,温暖舒适,大雪概率微乎其微。关于“雪庄”的来历还有另一说法。相传,雪庄酷爱山水,幼时曾梦见自己住山情景,成年后寻觅多年,终于来到黄山东海的合掌峰下。飘渺之间,竟发现还有一间空置的庵舍,虽破败不堪,但聊胜于无,便找来附近残落的树皮覆顶,上压片石,以作习禅之所。雪庄每天足不出户,枯坐默照,修心性,合天人,渐入忘我无我之境。某夜突降大雪,雪庄积雪盈身竟不移,次日山僧偶见,万分讶异,“雪桩”由此而来,寓“雪峰趺坐、法相庄严”之意。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雪庄风栖露宿,作诗问禅,僧侣香客、士绅山民无不敬仰,友人汪辉钦其高尚,于皮蓬处助其建起新屋。从康熙五十七年(1718)九月初八,雪庄画赠歙县岑山渡人程庭(且硕)的《黄海云舫图》(现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看,云舫三级梯列,最上一级为四角亭阁,名“五峰阁”,可登高望远,趺坐修禅,中间一级分左右两边,东为平台,西为僧舍或客堂,楼上卧室名“得月轩”,最下一级未见建筑,一二级之中还有一个小小平台,整个建筑形如帆船,因常浮云雾之中,故名“云舫”。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雪庄1718年画赠程庭的《黄海云舫图》)雪庄数次画了《云舫图》,差异较大,其中康熙四十四年(1705)所画的竟比五十七年(1718)那幅多了第一级的“如意亭”,从现场残落的瓦砾看,二层东面圮塌前也曾有建筑。而另一幅《云舫全图》竟有廨宇十余间。但有人考据,《云舫全图》所描绘的景象是雪庄理想中的云舫蓝图,并未真正投入建设,这一判断与现存遗址基本相符。但不管怎么说,雪庄对这习禅之所还是相当满意的,他曾在《题云舫图》中写道:“黄山最奇处,后海老僧家。几座屋如舫,四时花似霞。峰高寻有径,云阔望无涯。晴雨人来访,呼童但煮茶。”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5.拒诏康熙

    在诗僧雪庄的画笔下,皮蓬也成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其画作甚至传到金銮殿康熙手上。面对如仙如幻的大清江山以及出神入化的丹青高手,康熙于三十二年(1693)春遣新安太守丁廷楗登山面诏雪庄。雪庄婉拒。当年秋天,康熙再次诏见,雪庄才勉强应诏北上。但到了南京,他又以病为由,再次推辞。直至初冬,康熙第三次下诏,雪庄不得已才北上面圣。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事实上,一个真正以人天师表的出家人,其内心是不愿去跪见君王将相的,这有违经典戒律。用现代语言来说,他们自视为“精神贵族”,即使“身常披缕褐”,也“心藏无价珍”。雪庄避居黄山,固有其山水诗画、明心见性的情怀,深层次原因还是远离满清异族统治。“昔栖采石嫌山小,山深不被世情扰,因住黄海山最深,千峰万峰削云表”这首雪庄初来黄山时所写的诗,就足以表明其避世之心。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雪庄深知圣命难违,只得屈尊北上面圣。康熙虽极力挽留,并赞许其为“好和尚也”,但他依然还是奏请还山。被拒后,则“终日酣睡,与人不交一言”。康熙见他去意已决,也就不再勉强,于次年夏准其还山修禅。雪庄在南回途中,顺路到故乡淮安拜祭父母之墓及祖坟后,于是年秋回到皮蓬。此后近三十年再未下山,直至圆寂,终年100岁,去世后墓葬白砂岭侧,俗称皇帝坟,现已不存。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据《黄山志》等史料记载:雪庄入住皮蓬33年(1689-1721),除坐禅修行外,还醉心于笔墨丹青,搜尽奇峰,写生入画,集性成诗。其诗画性情与山水为一,笔墨与天工俱化,作《黄山图》四十二帧,绘山中奇花一百二十种,且其画作,都能找到相应的实景,算得上黄山最古老的“导游图”,也因此成为黄山画派的开创者之一。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在皮蓬三百年历史上,除了雪庄,还有数位僧人入主,其中不泛诗画名僧,如唐代岛云,为有文字记载的登天都峰第一人,他留下了《登天都峰》等12篇诗记。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还藏有渐江(1610-1664)的《黄山图册》,其中一开为《皮篷图》,这是迄今发现最早题名“皮篷”的画作。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6.皮蓬秘境

    皮蓬因为有了这些文字,这些图画,也就有了因缘,一切虽已过去,却即在眼前。
    黄山七十二峰名扬天下,但鲜有知晓“皮蓬三十六峰”的。皮蓬位于黄山东部胜莲峰、炼丹峰、光明顶、棋石峰、东海门环绕而成的峡谷里,海拔约1400。人们常把黄山地貌景观概括为“前山雄伟,后山秀丽,西海奇特,皮蓬幽静”,皮蓬的峰石奇观有着远在天际、近在眼前的视觉效果,是西海大峡谷无可比拟的。且因其四面峰峦环抱而成一个相对独立、避风温暖的地理单元,时值深秋初冬,他处枝叶凋零,斑斓已去,这里却依然缤纷绚丽。因封闭已久,如今置身皮蓬,壑深景幽,亦峰亦石,移步易景,仿佛黄山胜境中的一处世外桃源,动可看山石松竹、飞瀑云海,静可涤世俗凡尘、天地人生。

    ,时长00:31

    皮蓬的标志应是金炉峰。金炉峰处于皮蓬景区正中位置,海拔1560,仿佛一座香炉立于“云舫”前方,金炉峰之名或由此而来。金炉峰高仅几十米,但极其陡峭,几乎与地面垂直,好在岩壁上凿有石阶,还有铁索护栏,可登高揽胜,或为古时僧人修禅之处。从石阶风格及精致程度看,该石阶古已有之,近现代才拓宽加护。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我们沿着石阶爬上金炉峰,第一层平台下刻有“金炉峰”三字,清人汪天与题。第二层石级分左右两边,左边略显粗陋,或为古人开凿,右边相对齐整,与第一层台阶相接。峰顶石缝间长有一松树,已逾百年树龄,但高不足两米,树干苍劲,虬枝伸展,近看如白鹤晾翅,远观似峰顶一柱清香,飘飘袅袅。松下峰石凸起,亦有凿痕,或为古人坐禅之地。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立于金炉峰顶,环视四周,群峰巍峨,远近高低,一览无余。石婴峰、比秀峰、文笔峰、看松峰、育婴峰,峰峰雄伟;空僧晏坐、老僧采药、雄鹰展翅、天狗望月、仙猴捧桃、介子背母、苏武牧羊、孟母教子、看松罗汉、侧面人、月照僧、舞龙台、打鼓石、净瓶石、拜云石、石伞,奇峰巧石,尽收眼中。其中育婴峰下一块名为“晏情”的巧石令我甚是费解,且未见史料记载。从“万能的百度”中查询分析,“晏情”二字或来自明代李默(1494-1556)《秋夜泊下邳值雨》中的“秋事方萧索,应知岁晏情”。雪庄与李默相隔百余年,但同样有着不附权势的铮铮铁骨,命名这块奇石或为纪念这位冤死狱中、后在万历年间被追谥文愍的吏部尚书,亦有河清海晏、天地清朗之意。但我不敢肯定此石为雪庄所名。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7.皮蓬问“道”

    星转斗移,地老天荒。我静坐金炉峰顶,沉默良久,晚秋的风,确有些清冷。皮蓬荒境中,那棵黄灿灿银杏树下,似一位枯坐冥思的老僧,正缓缓起身我们来。踩在他脚下这条绿苔如茵的古道,从唐朝走到今天,仿佛红尘之中残存的一片与世俗若即若离的仙界,千年时光的积淀在这里凝结成一个大写的“道”字。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从皮蓬下来的几百米石阶基本完好。路边一棵缀满果子的红豆杉,与对面几株猩红如血的鸡爪槭遥相呼应,仿佛提醒我们已从悠远的历史走到游人如织的登山步道。

    唯有路口“仙人指路”那只“道袍”下的“手”亘古不变地指引着这条见景明心、怀古净性的古蹬道。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

    徽州古道—黄山皮蓬古道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徽州主题游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