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徽风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230559
    官方

    我已是第三次到木梨硔,前两次,都是驾车的,这次特意驻车山脚,再走古道前往。(全文2700字)

    古道评价指数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80%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休宁县溪口镇木梨硔村,位于“苦竹尖腰部一条山脊上,海拔约五百米,因其屋舍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呈阶梯状伸展,且村庄三面悬空,仿若一匹骑行中的骆驼,昂首于云端,而被誉为“最美高山古村落”。

    我已是第三次到木梨硔,前两次,都是驾车的,这次特意驻车山脚,再走古道前往。

    古道自溪口镇花桥村起,经木梨硔,至祖源,约7公里。继续过思贤岭,可达朱升故里回溪台子上村,是沂源河与回溪两条率水河支流间的连接通道。古道连着祖源、木梨硔两个网红古村落,路况尚佳,颇受徒步爱好者青睐。

    花桥村临水靠山,湍急的沂源河在这里绕了一个S形大湾,因此形成的天然碧潭将村庄团团怀抱。村中古道傍溪而行,凭栏远眺,一股来自春天深处的气息扑面而来,绿的山,绿的树,绿的水,还有一两株红艳艳的映山红点缀其间,整个村庄掩映在浓绿的山水间。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行走在绿色里,总是让人倍感亲切。离开村庄后,古道开始拔高,修长的翠竹夹持着逶迤而上的石阶,已拔高的竹笋像剑一样插在碧绿的竹枝间,刚脱去笋箨的新竹露出茸茸的嫩绿,有一种缎的质感。脚下的古道虽为村道,但其规格与“官道”无异,路面宽1-1.5米,大部分石阶凿得有棱有角的,尤为临近木梨硔村庄路段。

    走每条古道,我总试图去了解其肇建历史,但不管是在花桥村,还是在木梨硔,被问及的村民都感到有些惊讶,仿佛这条路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与生俱来的,和山峰河流一样。当然这些早已湮没在岁月深处的青石古道,谁还会去在意它的前世今生呢?从花桥到木梨硔,途中未见路亭等任何古建筑,更别说古碑石刻了,关于这条古道的历史或许成了永远之谜。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约半小时,抵达木梨硔,与驾车绕行时间相近。

    木梨硔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原生态,在三面通透的山脊上砌出来的村庄,不管是远处吹来风,还是村中的烟火气,都裹挟着自然清新的气息。在这个春天里,阳光和草木缠绵后,所发出的迷人的味道,弥漫在木梨硔房前巷尾的每个角落里,似乎伸手一抓,都能挤出淡淡的草木清香。

    跌宕错落的房屋沿着山脊两边,一层叠着一层向上矗立着。这里的每一栋房屋都建在高高的石塝上,房前屋后的每一尺平地都是对山体的雕琢和再造。最具特色是每家门前用竹木搭建的挑空晒台,尤其“第一层”环绕村庄的三尺步道,已搭成一条“宽阔”的凌空“天街”。竹木的自然色彩与墙面的土黄、泥瓦的黛黑相衬,其间还晾晒或堆放着时令瓜果或蔬菜,形成一幅活色生香的徽州山居图。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木梨硔位于“苦竹尖”山腰,明朝末年,由江西婺源詹姓迁居于此,现有五十几户、一百余人,隶属于花桥村詹家山村民组,2013年9月,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黄山市“百家摄影点”。2015年初冬,我首次去木梨硔时,这些晒台上还随意堆放着刚收回的冬瓜、南瓜以及竹篮、畚箕;周边的晾衣杆上晒着等待腌制的白菜;门前木板上坐着三三两两的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偶有一两只老猫,蜷缩在老人脚下,似睡非睡的样子。

    那时的村子很静,走在村中的石阶上,都能听见脚步与青石板的摩擦声。

    如今,醒来的木梨硔带着古拙的乡村之风,每天迎接着四方宾客。在村里,多了一些城市面孔,乡音已湮没在各种口音的普通话中,那些“临街”的老房子摇身一变,成了民宿,一些归巢的年轻人带着他乡的气息,让这个沉默的古村重新鲜活起来。那些曾经被随意丢弃的老物件被挂在了墙上,或摆放到厅堂里某个显眼的地方;墙角的杂草烂泥已栽上了山里挖来的树桩或花草;废弃的石磨架在木桩上,成了游人沏茶的吧台;一束路边摘来的野花,插在竹筒里,也成了别样的风景。

    我粗略数了一下,木梨硔的民宿不少于十五家,正值周末踏春的季节,每家门前都忙碌着匆匆的身影。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木梨硔确实不大,走过村前的“天街”,穿过几段折叠而上的石级,就出了村庄,去对面“前山”的观景台。2016年我首次走这段古道时,仅苦竹岭下残存部分青石路面,村庄附近的石板已荡然无存。如今重新铺设的青石,虽是机械切割的,没有一点岁月的痕迹,但至少是对这条古道的认同,也是徽州古道最好的归宿。

    到观景台的山路也铺了石板,且是各处收集来古旧的石材,其中一块刻有文字的碑石也成了铺路石。石碑长约80公分,宽约40公分,嵌在路面泥土中,已断成两截,碑中镌有“汪恭荫木右界”字样,无落款。汪、恭均为姓氏,荫木一般指水口林,很显然这块石碑不是木梨硔詹姓所凿,当然也不可能是从外村收集来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詹姓迁入前,木梨硔已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村庄了,当然不一定在现址。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离开木梨硔后,我们继续沿古道前往祖源村。

    苦竹岭下那段保存完好的古道,和木梨硔村庄之下那段一样宽敞精致。从岭头到大凹岭的横山路段是重新铺设的。上次来时,这段穿行在山脊下约2公里的古道,除个别路段尚有石阶残存外,挤在茂密灌木林中的,是又细又长、高低不平的土路。如今铺设的路面虽不足一米,部分还是水泥预制板,但行走安全是有保障的,尤其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途中我们还遇见三四批行走者,基本都是外地游客,他们昨晚住在祖源,今天再沿古道走到木梨硔。当年这条木梨硔人外出的村道,如今成了两个古村发展旅游的黄金通道,在徽州古道的保护性开发中,也算一个成功的案例。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大凹岭岭头的路亭遗址还在,其后壁佛龛里长的杂草已清除,其上镌刻的文字大部分已被尘土覆盖,模糊可见“当方土地”字样,即,该佛龛当年供奉的是“土地爷”。休婺间其它古道的路亭里,供奉的基本是“泗州大圣”神像,不知其中有何讲究。

    大凹岭是一处十字路口,继续前行可至思贤岭,右下不知去往何处,这两个方向的古道均已被柴草湮没,无法行走。左下至祖源的路保存完好,且还安装了路灯,难道现在乡村旅游火爆到夜间还有行人往来吗?

    约20分钟后,到达祖源村。

    祖源始于宋代,和木梨硔一样,深居山中,海拔相近,均无西递宏村那样的深宅大院。如果说木梨硔的地形地貌具有阳刚之气,祖源则是阴柔之美,整个村庄呈葫芦状,肚大口小,狭窄的“葫芦口”将四周来水环聚一起,成为村庄“水口”。其独特之处在于建有两座相连的单拱石桥——荟源桥、萃源桥,其中荟源桥长8米,宽3.9米,萃源桥长7.5米,宽6.4米,均建于清乾隆戌辰年(1748)。两桥呈“心”型布局,扇形张开,将这一溪清水蓄成碧潭。溪水拱桥,古树修篁,凉亭石碑,成天人合一,为古徽州水口园林营造理念之典范。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祖源和木梨硔的乡村旅游之路却不尽相同。木梨硔是百家争鸣模式,而祖源则是以某一外来投资者为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发展的,他们从抢救古民居,保护原生态,到治理水源环境,建设鱼塘、泳池、亲子乐园及山顶观景平台,再到恢复古井、“杀子禁山碑”,以及修复至木梨硔的古栈道等。

    发展乡村旅游,是徽州农村的一条出路。摄影,采摘,垂钓,休闲度假,一技搭台,民宿唱戏。但不管什么模式,诚信,品质,特色,可持续发展,永远是一块坚不能破的底线。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

    徽州古道—木梨硔古道(通往云端的古村落)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徽州主题游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