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徽风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230559
    官方

    这是我2016年11月写的第一条古道,现在看来,实在过于拙劣,于是又去了一趟高湖山,现改写发出(全文3800字)

          古道评价指数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90%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高湖寺远景)

    高湖山位于婺源沱川乡与休宁板桥乡交界处,最高峰“摩天顶”海拔1116.6米,因“山上有湖,四时不涸”而得名。

    徽州,最不缺的就是山,“高湖山”却是特例,千米之巅,即使一汪清泉,也弥漫着浓浓的禅意,何况这六七亩之阔的高山平湖呢?

    古时,山上曾建有寺庙和书院,古道通达山下的婺源沱川、浙源及休宁板桥等乡镇,是徽州古道中少有的“佛道”,全程约7公里。从休宁县板桥乡徐源村出发,沿吊石岭古道至岭头“十字路口”,即为高湖山古道起点。

    此为休婺界岭,即所谓“吴楚分源”之地。若时光倒回三国时期,也算“国境线”了,只是当年横跨古道关隘已了无影踪,路边的茶亭仅剩半截石墙,残垣断壁下,曾经吴楚之争的喧嚣早已埋进历史深处。

    路边一块斑驳的碑镌刻着路径的走向,“左边:上山往高湖山,下山往樟前;右边:平路往沱川,下岭往察关”。碑石虽已风化,依稀可辨立碑者是光绪年间高湖山的自公和尚。出家为僧是修行,修桥补路也是修行。

    立于岭上,面朝南方,左为吴,右为楚,高湖山还属“吴国”,起码登山步道是修在“吴国”土地上。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吊石岭路亭及指路碑)

    离开吊石岭是段横穿山腰的古道,密匝的杉树林把路夹挤成又细又长,陈年落叶又把路面覆盖,只剩当中窄窄一线,仅容双脚。杉树的针叶离开枝头后,也就不再那么坚挺刺手,匍匐在地面上,绵绵的。我知道埋在枯叶尘土下古道,身段还在,湮没的只是过往的痕迹。一切的路是要有人走的,世间的路,少有人走,也就没了路。古道修建年月已不可考,应与高湖山寺院的肇建年代相近,至少是在明代,或是明代以前,据说当年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后,曾携刘伯温前往高湖寺朝觐,那时应该就有了路。帝王将相手上蘸着太多的血腥,这一方山水,还有弥漫山野的缕缕檀香,不知能否唤回其内心的安宁。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相传,从吊石岭垭口到高湖寺,再下到山底田岭背村的路是由朝觐的香客捐建的,每块台阶耗资三块银元。清道光年间,修建昱岭关至关桥的二十里“横山路”才耗银一千二百两,一两银子虽不等于一块银元,但这“造价”在明清时期已是天价了。银子是奋斗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它可用来作孽,也可以用来行善。即使内心再强大的人,在菩萨的眼皮底下,总会收敛一些的。也就是说当年这条古道的建造规格非同一般,只是岁月的风雨早已把当年的盛景洗刷殆尽。

    造价高昂的另一原因,可能在于这条古道的大部分路段建在陡峭的山脊上,当地人叫“十八弯”。徽州古道上的“十八弯”可没有现代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撩情,在笔陡的山脊上,踩着步步登高的石阶,一步一叩首地向上攀爬着,仿若三步一叩五步一拜的朝觐者。这里何止“十八弯”呢,绝对不亚于一幢百层楼房的高度。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时值初冬,加上近期一直雨雾连绵,路面上匍匐着刚落不久的秋叶,土黄和酱红的落叶覆盖在每一级台阶上,脚踩上去感觉软乎乎的,稍不留神还是会打滑的。石阶上的青苔则不然,看上去湿润,盈绿,却是给石阶加了一层防滑垫。在这样的阴雨天气里,山中的雾说来就来,浓雾弥漫着山野,五米之外,已影影绰绰,分不清是树还是人。湿漉漉的雾纱与汗水搅拌后,粘在脸上,把这场畅快淋漓的出汗打了个折。在这看不见远方的森林里登山,似乎可以忘记疲惫,就像驴被蒙上眼睛拉磨一样。一阵犀利的风吹过额头,才知已到岭头。道下行可至婺源,左转过山脊,则豁然开朗。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登高望远,一览无余是自然而然的,而这里却是一片四五十亩之袤的平地,高湖寺就在平地西侧。寺院后枕摩天顶,前望群山迤逦,左右小峰护拥,“左龙右虎,前案后祖,浑然天成,确是一处徽州传统意义上的“风水宝地”。黄墙黑瓦的“高湖寺”在这青山怀抱中尤为明显,只是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深墙大院、飞檐翘角,连缭绕梵音也是门槛上一台录音机循环播放的。如不是墙面的黄色和大门上方的“白云古刹”题额,它与山中民房毫无差异。其余的“杨令公庙”、土地庙、五贤祠等佛家建筑,也简陋至极,甚至不如一间路亭,完全没有当年“铁瓦禅林”的盛况。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杨令公庙、五贤祠、土地庙)

    高湖寺几经兴废、几度易名。最早始建于宋代,明正德年间有僧结茅为庐,名“白云庵”,其后,休宁石田财主汪德善捐资发起兴建,易名“白云古刹”至今。因古刹位于高山之巅,普通泥瓦经不起冰雪霜冻,故用生铁铸瓦覆盖,“铁瓦禅林”由此而来。五十年前,“古刹”再次圮毁,现存寺庙为100米处,靠自然积水是难以形成如此巨大水量的,当年的泉水必然连着某个地下水水源。相传朱元璋来高湖山并非求佛问道的,据说这里与南京的紫金山相连,为“皇陵正脉”的源头,这一湖圣水或许就连着哪股“龙脉”吧?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摩天顶”上的“通天窍”更是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老妇指引下,我们找到山顶一个石洞。洞口为不规则椭圆形,长约0.5米,由山石自然形成,黑黝黝的洞口深不可测,时有阴郁的风从洞口吹出,我们不敢贸然进入。据说石洞能通明孝陵,阴雨天时,有雾气冒出,远远望去,如神龙出海。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通天窍出口)午后云开雾散,尘去凡来,高湖山并未因我们的叩访而喧闹起来,静谧的空气几乎随手一抓都能溢出檀香的味道。我静立“湖”边,像在等待一位云游而归的僧人一样,屏息等待湖心石罅中泉水喷涌而出的奇迹。顷刻间,刚刚散去的浓雾又飘袭过来,“通天窍”里喷出的水汽,弥漫在“湖面”上空,白云古刹在浓雾里若隐若现,于水天一色中渐入仙境。我似乎已泛舟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凝视着湖边那棵被雷击而枯死的千年银杏树,触摸着它根部发出的几十股新枝在乳雾中,几片黄灿灿的银杏叶随风飘落,在湖面上轻波漫舞,仿佛那群觅食归来的“轻鸥”。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去婺源方向的古道已荒圮不堪,它的功能已经被一条直达山顶的机耕路所替代,据说将来还要还原当年的盛况。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

    徽州古道—高湖山古道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徽州主题游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