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徽风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230559
    官方

    榉根关因曾国藩的湘军大营进驻祁门历口时而建,现存古道南起祁门县箬坑乡里檫坑村,北至石台县仙寓镇新店村,全长约7.5公里,远程可达长江南岸,2013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文5550字)

    评价指数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90%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徽州这个独立地理单元里,四周山岭逶迤,既挡住了徽人外出的脚步,也拦截了来自域外的金戈铁马。东部的昱岭关,北面箬岭关、汤岭关,西面榉根关,冷兵器时代在这些高山大岭上残留下来的关隘,与那些寥落在荒山野岭的青石古道,叠化在一起的意象,即远离喧嚣,又肃穆厚重,仿佛一条时光隧道,一头连着遥远的烽火,一头通向现代的安详。榉根关因曾国藩的湘军大营进驻祁门历口时而建,与赤岭及秋风岭、百倍岭、大洪岭、西武岭等山岭垭口一起,对湘军大营形成拱卫之势。其时,榉根岭“七省通衢,万山耸聚”,“五十里鸟道蚕丛”,据明万历丁丑年(1577)的圆通庵《肇建碑记》载:“此处阻山带溪,为徽池接壤,岭以西去十五里,始恭川李。以东行二十里,上箬溪王,又十里,则文堂陈也”。榉根关古道是古徽州进入池州及长江的重要通道,从历代府、县志记载及残留的古建筑遗址看,其肇建年月应在明代以前。现存古道南起祁门县箬坑乡里檫坑村,北至石台县仙寓镇新店村,全长7.5公里,远程可达长江南岸,2013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车过箬坑乡后,进入一条狭长的山谷,一条清溪在两山夹持的缝隙间逶迤而来,当年缘溪而行的古道已被水泥公路替代峡谷尽头的村庄不大,几十户人家。这样岭脚村”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斑驳,潮湿,落寞,静谧,但我还是试图在这里找到古道上曾经的履痕。遗憾的是我们驻车走进村中,找遍大小新旧民房,却连一个门牌号都未发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块门牌大小的铝质标牌,蓝底白字,写着“小水电代燃料户”,还有数字编号,不知是不是以此代替了门牌号。水,似乎与这个村庄有着割舍不去的渊源,也构成榉根关古道靓丽的底色。这条因水而生的山谷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七彩玉谷”。从仙寓山下来的秀水奔流在峡谷间,形成大小形状各异的瀑布,碧潭之下,是色彩各异的卵石,棕红、纯白为主,间以青、蓝、黑、灰各色,随着光照、水流的变化,而产生五彩纷呈、千姿百态的效果。徽州古道行走在山峦丛林间,一溪秀水并不为奇,但这样色彩斑斓的是绝无仅有的,这让我想起古老的“徽”字,“山”是高耸入云的仙寓山,“系”是九曲云绕的“七彩玉谷”,左“彳”右“攵”则是这条古道上积淀下来的人文色彩。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峡谷尽头的村庄叫里檫坑,出了村庄就是爬岭的古道。青石板是精心凿过的,每一级台阶都平平整整,一步一登高的古道,斗折蛇形而上。走到山嘴回望,山地里,低矮的茶树刚长出绒绿的嫩芽,青亮的石板路蜿蜒在茶树间,若是再有几个农夫背着茶篓,或挑着重担行走其间,定是一幅古意盎然的徽商行旅图,这里也因此成了这条古道最经典的封面图片。过了山嘴,是一段横排路。古道两边翠竹玉立,竹林之下的山谷,因修建了水库拦河坝,而有了一池碧如翡翠的水面。晌午的太阳射在碧波上,形成粼粼波光,透过修竹间的缝隙,融化在宁静的山林中。一只蜻蜓伸展着彩色的翅膀,浮在水边的嫩叶上,蜥蜴飞快地串入路边的草丛,赶走了蜻蜓,还惊起一只水鸟,尖叫着消失在丛林深处。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水库建在三条小溪汇合处,与水库接壤处是一片荒芜的梯田,层叠交错,足有五六亩之广,尽管被水库尾水淹没了一部分,但库区形成的水面及沙滩,却使此地更加开阔。连天碧水,修篁古树,沙地砾石,当年的圆通庵所在地,如今却成了一处休闲嬉戏的大沙滩。

    此处为丁字路口,左入“七彩玉谷”,赏秀水胜境,可至仙寓山富硒度假村,右走古道上行至榉根关。在丁字路口处,建有一座四柱凉亭,是近年新建的,杉木柱,茅草顶,供人歇脚足以。圆通庵遗址现已荡然无存,不知是否湮没在库区里了。和很多徽州古道上的庵亭一样,圆通庵也是茶亭庵庙一体的,明嘉靖三十年(1551),祁门上箬溪村王寒谷(名武邵)在榉根岭下初建茶亭,且垦田五亩,用于施茶之费。明万历三年(1575)寒谷公之子瑢景、裔孙希筹资建成圆通庵,并将寒谷公牌位供于庵中,迎僧人宗智、宗义来庵住持事务,同时将先前开垦的五亩茶田交由僧人耕种。徽州人视修桥铺路为行善积德之举,沿途三里一亭五里一庙,茶亭庙庵也是古道的标配,除了为往来客旅免费施茶外,还提供雨具、草鞋、火把以及简单的食宿服务。大部分茶庵都有茶田,由僧人或庙祝自种,距离较远的也有滋租收粮的。茶庵不足部分支出一般靠路人施舍,或由僧人外出化缘来弥补。距圆通庵约1000米处的古道边,立有一块嘉庆三年(1796)的《重修碑记》,上镌重修圆通庵至“皂角树”路段的乐输芳名,共五十人,除徽州的歙县、休宁、黟县外,还有贵池、青阳、建德、安庆等地人士。捐输铜钿银两从几文到几两不等。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圆通庵到《重修碑记》间的溪涧上,有一座“杠梁桥”。桥长约5米,中为条石,两边辅以原木,桥头立有一碑,上镌《杠梁硚记》,录入捐资筹劳八十八人芳名,大部分为附近村民,其善举从捐银五两到助工一个不等。除了众捐外,古道上还有两座独捐建造的路亭:继保亭和古稀亭。继保亭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王氏孀妇捐建,相传,初有其夫、姑二人商定造亭于圆通庵至岭头山腰,供人避雨歇脚,但二人不幸相继亡故,王氏兑现二人遗愿,建成此亭,取名“继保”,意在祈求神灵继续保佑幼子长大成人。如今亭塌墙在,厚实的石墙上,已长出碗口粗的大树。古稀亭位于岭北,是一位古稀老人于清宣统二年(1910)捐建的,亭顶已塌,石墙门柱犹在,门柱上方横梁坚固如初,“古稀亭”三个阳刻楷书大字清晰可见。石墙内壁嵌有一石碑,镌有《古稀亭记》,按其记载,此亭为一对古稀夫妇,儿孙绕膝,造亭行善,以报天恩。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古时,修桥铺路,即使是官道,也是民间捐助的,徽州山高地瘠,一掷千金的富商巨贾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是身揣几文小钱,为一家生计而奔波在山岭步道上。这些捐输的善主,不管一人独资,还是集腋成裘者,不管是附近村民,还是匆匆路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论多寡,不分贫富,都是其内心的善意,都是徽州乡民百姓的修行。修桥造亭,为生民百姓行善。为亡灵“积阴德”更是来自徽州人心底的虔诚和善良。圆通庵《肇建碑记》上,有“造小棺千数以给葬者”记载,榉根关北下约500米处的古道边,还有一块墓碑,上刻“普祭孤魂之墓”,落款“民国丙寅年孟冬月”。古人出门,两脚走天下,途中难免会遇到意外身亡或病故的,古道上的庙庵僧人,或是附近的村民善士,就尽其所能“造小棺”,将这些客死他乡者就地安葬,并立碑祭祀,以息孤魂。“小棺”就是用薄木板打制的简易棺椁。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捐建圆通庵是一时之善,如何管理则是长久之功。一条古道,一间茶庵,短则几十年,长则数百年,甚至存续上千年。圆通庵建成两百多年后,因住持更替,世事变迁,庵宇已朽败不堪,清嘉庆十六年(1811),王寒谷裔孙继承祖志,再次解囊,重造庵舍,并勒石立碑,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一是亭内每日洒扫干净,常年保障茶水供应,庵内不得容留“隐匪类及面生可疑”者,也不能留宿“狐群狗党、赌钱酗酒”者,如有强行入住的,将报官究治;二是茶庵所管田地、山场只许僧人自种,不得出佃外人;三是所种竹木杂植,以及庵后用于养山固土的杉树,家人外人均不得盗伐,或私相授受,违者罚戏一部,还得照价追偿。

    徽人自古奉行契约精神,但这种单方面的“惩治”告示,靠庵亭一块石碑是不足以震慑的,还需官府背书才具效力。圆通庵前,还有一块《奉宪禁碑》,这应是重修圆通庵的王姓子孙向县府呈报后,才由“祁门县正堂”勒石示禁的,碑禁内容主要是禁止在道路上下毁林开荒,种植苞芦,防止因水土流失而导致道路毁损。按其记录,官府确认榉根岭古道沿途山场系呈报人王自钿等人祖产,“该山蓄有树木,以憩行人;禁种苞芦,以保周道”,同意勒石示禁,“毋得图砍树木,擅种苞芦……如敢故违,复蹈前辙,许业主指名禀究。”且强调“本县言出法随,绝不姑宽”。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这块石碑既示禁外人,也约束族人及庵亭僧人,只是随着庵亭圮塌、古道的荒没而毁损已久,或将永远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徽州人以行善为修行,但也有视僧人势单力薄而强取豪夺的,只有“法治”,才能保一地平安,养一方山水。禁碑中采用的“罚戏”颇具徽州儒雅之风,不仅让被惩治者耗费资财,且又能以体面的方式让其做个“公开检讨”,真正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还能教化民众,且丰富了文化生活。在徽州,还“罚茶”的,即触犯族规民约者,罚其到茶亭里烧水施茶于路人,婺源有一块《重禁养生河约》碑,对违禁捕鱼者“罚烧茶一月济众”。这种以善补过、恩泽路人的惩戒方式确实妙不可言。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奉宪禁碑》主要禁止他人毁林开荒,榉根关石长城下行约六七百米处的一块《输山碑》,则是记载了土地所有者主动放弃耕种来护林保路的善举。《输山碑》长1.1米,宽0.58米,厚0.14米,阴文镌刻,碑文如下: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泄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爰勒芳名,永垂不朽云。”落款为“源头李佳公植下、李招祥公植下、李王季公植下、李茂公植下、施文德公植下。道光八年秋七月吉旦 李桂礼 欧阳旦 立”徽州山多田少,开荒种地,天经地义,但到了明朝末年,随着玉米(苞芦)传入,尤其清朝中后期,大量“棚民”涌入徽州,他们种植苞芦,“必焚山掘根,务尽地利,使寸草不生而后已。山既尽童,田尤受害,雨集则砂石并陨,雨止则水源理竭,不可复耕者,所在皆有。大溪旱不能蓄,涝不能泄,原田多被涨没。修一条青石步道本就不易,护路养路更是一项日久弥坚的重任,草木荫蔽方能涵养水土,方能固山保路,这份朴素的环保理念在今天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过了圆通庵遗址,古道继续缘溪上行,石阶依然平整如初。在现存徽州古道中,这条古道不算长,共有1.8万余级台阶,也不算宽,仅1.2米左右,但其修造工艺应属中上规格,在祁门境内,应仅次于大洪岭古道。或是当年致力于水土保持的缘故,不管是陡峭的山坡,还是平坦的茶园地,全程林荫茂密,路基稳固至榉根岭岭头,由石台过来的公路将岭口下挖了十几米,跨岭而过的这段古道因此不存,好在古关隘与他处不同,不是建在岭口,而是在北坡下行约三十米处,否则也已消失。石长城前,还有一处路亭,名“玉泉亭”,规模和形制与古稀亭相近,工艺略逊之。玉泉亭因前有“玉泉井”而得名,相传,仙人铁拐李为解路人口渴,用拐杖凿成此井,井水四季不枯不溢,且雨雾时节,水呈乳色,仿若白玉,故名。这可能就是当年的关隘未建在岭头的缘故吧,否则,把这一眼清泉留给外侵之敌,不等于自断后路吗?如今古井依旧,只是这大理石井圈上,浓绿的青苔,已完全盖住了当年井绳摩擦的印痕,也遮蔽了所有的过往。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榉根关由“关门”及两端“石长城”组成,据《池州府志》记载:“清咸丰间,曾文正公(曾国藩)度势,建置石堑于此,以御粤匪。”榉根关石长城东起祁门刘源村,西至石台仙寓镇王村,由青石板砌成,高约3.5米,长14公里,目前保存较好部分约1公里。或许关隘未建在垭口缘故,亦或是我从上往下俯瞰的,抵近关下,并无“雄关”之感。尤其古道穿行而过的“关门”,高不足3米,宽约1.5米,深不足5米,和箬岭关、汤岭关等徽州古关隘不可同日而语。石长城上长满杂草藤蔓,灌木已有碗口粗,当年御敌的城堞只剩参差不齐的石垛。但就是这处并不起眼的古关隘,历史上在此发生的战争不少于几十次。榉根关建造前的唐朝,至少有两次大的战争,分别为中和四年(884)、昭宗四年(897),均被郑传带领的乡勇击退。郑传是祁门闪里镇沿边村人,因此被朝廷封为“镇国公”“光禄大夫”等,并赐建家庙祭祀。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清咸丰十年七月二十八日至十一年四月一日(1860-1861),曾国藩率一万湘军进驻祁门闪里,榉根关是其大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近十个月的时间里,榉根关上几乎日日有战事,每天夜里,关上火把闪烁,驻守官兵来回巡逻,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多次写到榉根关战事。咸丰十一年正月,太平军破关入内时,曾国藩将挂于墙上的宝剑取下,他已做好准备,一旦太平军冲入,将自刎殉国。湘军收复安庆后,战局已逐步扭转,并开启了收复“南京”的战事准备,十一年四月一日,两江总督衙门从祁门迁至东流县(现冬至县)。榉根关以及这条徽州人西进长江的青石古道也因此平静下来。祁门地形如在釜底,殆兵家之所谓绝地”,曾国藩又为何率一万湘军,将总督府进驻祁门西部——历口这个弹丸之地呢?甚至连他的门生李鸿章都因此和他闹翻出走了。据史学家分析,这正是曾国藩军事战略及官场斗战的睿智。湘军进驻祁门时,安庆、南京以及苏州、常州均已被太平军攻陷,曾国藩认为,要收复失地,“必先攻破金陵,欲破金陵,必先取安庆”,其时,其胞弟曾国荃已对安庆形成合围之势。但此时咸丰皇帝却下令曾国藩统率所部兵勇,取道宁国、广德、建德一,径赴苏州,相机兜剿,以保全东南大局,毋稍迟误……规取安庆,屯兵坚城,即使安庆得手,而苏常有失,亦属得不偿失全局糜烂,补救更难。圣旨很明确,朝廷关心的是江浙这块赋税宝地,安庆只是一点蝇头小利。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曾国藩深知圣意不可违,但战略也不能变,否则前功尽弃。祁门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为皖赣锁钥东可通苏杭,南可连赣闽,北可达安庆,直取金陵,西则可南昌以控武汉。进驻祁门,一则向朝廷表明进军江浙之意,其真正意图在于利用太平军“围魏救赵”之计,避免曾国荃腹背受敌。曾国藩说:余因群贼环扰祁门,无非欲解安庆之围”,这道出他冒险驻扎祁门的真实用意当时,李鸿章等人恐怕无法洞察他的心思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曾国藩驻扎祁门的十个月时间里,正是湘军彻底战胜太平军的战略转折时期。榉根关古道有幸见证了这段历史。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

    徽州古道—榉根关古道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徽州主题游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