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徽风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230559
    官方

    眉毛峰古道自温泉出发,过百丈泉桥,跨眉毛峰,经万松亭、梅屋至云谷寺,与丞相源古道相连,全程约3.5公里,是连接黄山南部与东部的主要通道,其石阶路面开凿于民国二十年(1931)。1980年,温泉至云谷寺公路凿通,尤其1995年百丈泉桥及附近石蹬道因山洪被毁后,古道渐失游踪,后封闭,今几无闻。

    (全文5600字,阅读需20分钟)

    评价指数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80%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眉毛峰西麓古蹬道)

    在历代文人游记中,从温泉至云谷寺,均绕道汤口、苦竹溪,再沿丞相源古道登高而上,徒增三十多里路程。和那些明清时期、甚至更早的古道相比,眉毛峰古道不算“古”,且也未见该路径有更早的樵道往来记载,但鉴于其在黄山古蹬道网络中的地位,以及记载中“生黄山眉毛峰为最”的云雾茶,故向往已久。今日下山至云谷,幸得综治组施先生精心安排,顺路走完全程,以了心愿。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眉毛峰古道至丞相源龙峰庵遗址后,路分两支,一支过丞相桥直达云谷寺,另一支下行,经“一径犹龙”崖刻,在“仙人榜”附近连接丞相源古道,上可通云谷寺,下可达苦竹溪。

    丞相桥位于檗庵大师塔西侧,横跨丞相源,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1969年被洪水冲毁一角,1983年重建。桥身石砌单拱,花岗岩材质,长25.7米,宽3.97米,高7.9米,拱跨10.8米。从始建年代看,与古道肇建时间基本一致,为眉毛峰古道至云谷寺的主干道。该段古道路面宽约1米,花岗岩石阶大部分保存完好,现大巴停车场之下的山林中,部分路段已毁,因少有行人,大部分路面被枯枝落叶覆盖。

    今天计划走“一径犹龙”段,然后登高眉毛峰。该段古道是20174月,景区文管工作人员调查一处古墓时发现的,鲜有游客或驴友涉足,因途中有一巨石刻有“一径犹龙”四字,故暂称“一径犹龙”古道。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我们自云谷寺出发,沿丞相源古蹬道下行,在WQ-43号消防水池处转入“一径犹龙”方向。丞相源古道自苦竹溪起,至云谷寺,达白鹅岭,其中“仙人榜”至云谷寺段最具特色,不仅有气象万千的摩崖石刻,竹径通幽的闹中谧境,修篁老树的沧桑古朴,其绿茵如毯的漫地青苔,更让人犹如置身童话世界,如梦如幻。这段风景我虽在《丞相源古道》一文中已详细描述,今天还是忍不住再次泼墨点笔。

    是的,我确实想有挥毫泼墨的超凡能力,将这梦幻诗意的场景拓印下来,让这来自远古的绒绿妆扮着峰峦间的净地,让这不朽的宁静涤荡着我的五脏六腑,滋养这被世俗和浮躁侵扰已久的躯体。宁静总是和美丽、和仙境连在一起,就像嘈杂与地域关联一样,这两年来,我趁着交接班的空余时间,几次踱步这段绿道,我真分不清是因为美丽而显静谧,还是因为静谧才显美丽,就像一位清秀女子,分不清是因可爱才美丽,还是因美丽才可爱一样。这里和其它穿越竹林的普通古道也没啥两样,其鹅卵石铺设的路面甚至远不如其它青石古道的规格,只是有了这些匍匐在路面、砾石、树干上的绿苔,才有了另一翻韵味。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和自然对话、和自己对话、和那些从远古吹来的风对话,让躁动的灵魂融入到躯体之中,让心回到本源的地方。

    这或许也是我这些年行走古道的另一种内心驱动。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丞相源绿道)从丞相源古道转入“一径犹龙”方向的路没明显标志,唯一可辨认的是WQ-43号消防水池,即在水池上方约5米处下行至溪边。溪边一块岩石上凿出的石阶仍清晰可见,古道应在此处架木过河,然后开始登高。

    登高古道稀疏可见,只是绝大部分已被落叶尘土掩埋,且路面倾斜塌陷之处较多,方正厚实的花岗岩石阶已被碧绿的苔藓包裹,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也已被深深掩埋,米黄的花岗岩蹒跚在时光深处,沉淀成历史的黑色。清乾隆进士曹学诗于十二年(1747)自苦竹溪登黄山,其《黄山纪游》中写到:“去云谷寺将近,复由别径渡石涧登山,秀竹乔松,清阴夹路……造龙峰精舍(即龙峰庵),朗先和尚出,揖客入庵……”这段文字可以说明,“一径犹龙”段古道至少在1747年就已存在,比丞相桥段至少早了近两百年。当然并不能肯定现有的石阶路面在那时已经铺设。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凿石为级古蹬道)


    此处山势平缓,大部分为土层坡地,且翠竹涟涟,少有石壁,上行约5分钟,路右一巨石,上镌“一径犹龙”、“水轩题、幔亭书”。在不远处丞相源古道的“仙人榜”处还有“幔仙飞去,遗下青鸾”、“老幔题”崖刻,“幔亭”和“老幔”似乎是同一人,如此飘绕山中,点化山水,不知是龙是神,是仙是凡。

    或许这个“幔亭”就是龙峰庵的主人朗先和尚,还是另有其人?遗憾的是,不管2010年版《黄山志》,还是清康熙五年释弘眉的《黄山志》、乾隆三十五年张佩芳的《黄山志》等,均未发现龙峰精舍(龙峰庵)、“幔亭”或“老幔”的文字记载。

    龙峰庵遗址掩映在翠竹丛中,百余平米的石基上已修竹密布,但庵堂、厨房、水井等功能区仍清晰可辨。据说,龙峰庵是明朝一位亲王携嫔妃逃难至此而建筑的隐居庙堂,清乾隆年间(1761年前后),抗清义士江天一族孙江丽田曾隐居于此。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龙峰庵遗址)

    江丽田(约1718-1798),原名江嗣珏,字兼如,号丽田或荔田,歙县江村人。他素怀异志,中年云游归来后即隐居于此,研琴吟诗一生,仙逝后,葬于龙峰庵附近。据说,他壮年时,就已营造好墓穴,还时常“偃卧其间”,一年冬天,积雪盈尺,他在歙县巴氏家中相谈正欢,突然起身辞别,回到龙峰庵,焚尽平生所著诗文琴谱,然后沐浴更衣,独自趺坐墓中,仙逝而去。现丞相源的“丽田生相羊于此”、“丽田先生琴台”、始信绝顶的“丽田生弹琴处”等题刻均与其相关。只是其自掘的墓穴毁于文革期间,现已无可考。

    龙峰庵右侧上行前往丞相桥,古道周边林中可见零星茶树,一株木连突兀其中。古时黄山僧人常在庵舍周边植茶养竹,以竹明志,以茶养心,曹学诗的《黄山纪游》就有“朗公出云雾茶饮予,味甚香美”的记载。此处的茶树也差点让我们误认为是黄山云雾茶之最的眉毛峰之茶。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古道经庵前左行十多米,为一处古石刻群,俗称“梅屋石刻群”。“梅屋不是屋,是两块天然巨石相倚而立形成的石洞古道穿洞而过。在顶棚之下镌有“梅屋”、“江绍莲题”字样。此处未见梅树,不知“梅屋”是何来历。石洞左边石壁上刻有“月岩读书处”、“采老人题”,据说南宋右丞相程元凤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又退居于此,丞相源由此而来。程元凤宦海沉浮几十年,后此归隐,在此刻字留声,个中因果得失耐人寻味。“月岩”另一侧刻有“钓月台”三字,边倚巨石,石上平坦如砥,下凌空丈许,传为古时僧侣居士读书作诗之处,彼时用作读书品茶的石桌尚存。月亮总让人想到静幽之美,古人趺坐石上,皓月当空,风鸣蝉嘶,吟诗抒怀,钓月洗心,是何等心境!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一径犹龙”、“梅屋”、“月岩读书处”与“丽田先生琴台”、“丽田生弹琴处”等字体较为相近,均为隶书,不知是否均为江丽田所题?

    江丽田不仅喜欢弹琴,走到哪弹到哪,史有“琴痴之称。他也喜欢题字,且精于刻石,曾于山中悬崖上让采炭人帮忙,用绳子拴着自己,下临深渊,于崖壁之上,狂书方丈大字,或题“荔田弹琴处”,或刻“荔田读书处”,等等。

    古人避世山野,芒鞋竹杖、抚琴吟诗,挥毫泼墨,光有情怀是不够的,还要有内涵有底蕴,有颗纯净的心,有远离世俗,远离七情六欲的毅力和定力。在古人看来,一切欲望是罪恶的根源,那些熟读经史子集的文人,一旦梦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毅然选择黄山这处世外仙境,纵情于山水之中。但欲望也是个体发展及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没有欲望就没有追求,一个没有追求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发展的,一个没有追求的人生也同样不是完整的生命,当然干干净净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是一种追求,江丽田如此,雪庄如此,唐朝的温处士亦如此。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于我而言,每次驻足这松风竹韵钓古感怀,仅是为这颗世俗的心寻得片刻的安宁和超脱,路还是要往前走,哪怕是坑坑洼洼,柴草荆棘。离开“梅屋”,上行的路是当年“服务队”浇筑的水泥石阶,过公路,再次进入古道,开始登高眉毛峰。

    眉毛峰位于黄山东南部,北连钵盂峰,西接清潭峰,南衔香炉峰,海拔1420.6米,为36小峰之一。从黄山南大门或云谷停车场一带仰望,其西麓一峰状如眼眶,上有松树林立,长成弯弯一排,远观酷似眉毛,峰由此而得名。

    古蹬道在眉毛峰峰脊西面折盘而上,每块花岗岩石阶长1.5米,厚达15-20公分,深竟不满脚掌长度,足见其陡峭程度。眉毛峰峭拔冲天,其冲泻下来的山洪如排山倒海,每座跨溪涧的石桥均采用条石架设,以增加桥下泄洪空间。在这峭壁褶皱间架设一条蹬道,不要说开凿三四米长的条石,就是抬到预定位置也非易事,因此每座石桥均采用两根长条石架设桥梁,其间再横架若干1米左右的短条石。每块铺设桥面的条石均嵌入桥梁内壁的石槽内,整座石桥与古道融为一体,简约,稳固

    这样一条高规格的古道,不要说在黄山,就是建造在普通山岭上,也属不易。从温泉到云谷寺,横跨清潭峰、眉毛峰,大部分是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在石壁褶皱间找出一条蹬道路径就是一个难题,何况还架设了如此宽阔的石阶蹬道。不然自明朝万历年间黄山始建蹬道,至清朝末年,僧侣游客宁愿绕道几十里,也未开凿这条直线通达的便道。

    我曾翻阅查找过明清时期的黄山游记,并咨询长期从事黄山文物文化研究的老师,均认为民国二十年以前,眉毛峰无路可达。但我始终觉得,以前这里应有樵道,只因过于陡峭险峻,而不宜普通游人行走而已,故未有文字记载。这一点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黄海散人(陈少峰)编撰的《黄山指南》中,有关黄山云雾茶的描述,可以间接得以佐证。据载:“云雾茶,生黄山眉毛峰为最,桃花峰汤池塝次之,吊桥、丞相源与松谷庵、芙蓉岭相伯仲……(眉毛峰云雾茶)夏初发芽,长三四寸,断之有白绵如杜仲,仅数十株,味更香美,不易得也。”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茶叶并非黄山本土植物,相传,眉毛峰之茶为古时云谷寺僧人所植,即使如清代俞樾所写的“茶丁欲采不得路,导以鹤子从猿公”,通向茶园的便道总是有的,否则每年锄草施肥采茶,不可能都是“缘穜缒索”的。 


    那么“生眉毛峰为最”的黄山云雾茶到底在哪里呢?

    黄山茶树属低矮灌木品种,适宜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且喜阴凉环境,因此不可能像黄山松那样,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里,也不宜砾石为主的乱石堆中。在云谷寺一带远观眉毛峰,“眼眶”在峰脊西麓,自公路到峰顶基本为巉岩峭壁,坡度达40-90度不等,其间崖壁断层间,虽有古松茂林,但亦砾石重重,不宜种植茶树。据同行的范来葆先生介绍,眉毛峰之下也仅有“梅屋”一带可植茶,且这些年来,他们从“梅屋”到眉毛峰下,均未见有茶树。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横看“眼眶”“眉毛”)

    我们沿石蹬道上行到几乎可横看“眉毛”位置,也未见任何穿插到“眉毛”下方的古道,连人为搭砌的便道痕迹都没有,基本可断定“梅屋之上至眉毛峰间不可能种植茶叶”。也就是说《黄山指南》所说的“眉毛峰云雾茶”就是刚才在“梅屋”看到的茶树,别无他处。

    但我认为,“梅屋”海拔虽略高于温泉、钓桥、松谷,与桃花峰、云谷相近,地形气候也基本相似,却与“崖悬径险,草木繁密,鸷兽时出,云雾尤为常蔽”的眉毛峰相差甚远。事实也确如我所料,登高四十分钟,到达古蹬道岭头,转入山脊西麓,进入一片相对平坦的山坳里,即WQ-32号消防水池处,无意中看到一株茶树。此处海拔1100余米,距眉毛峰顶不足300米,距“眉毛”处约百余米,基本为落叶灌木,我们在其中找到数十株低矮的茶树。据目测,附近约五六亩山林内,至少有几百株这样的茶树,这些茶树单株不大,每株长有几股到十几股细枝,大的仅拇指般粗细。茶树叶片卵型,叶长可达近10公分,比他处略长,略薄,少光泽,且稀稀拉拉的,部分有明显冻伤痕迹。细枝杪头的新芽仅米粒般大小,距采摘时间至少还有一月以上。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茶树茎干及冻伤的叶片)

    此刻,我们才突然反应过来,原先所见“眼眶”、“眉毛”,仅是眉毛峰的标志而已,其西麓、东麓及上下山体均属眉毛峰范畴。我们不敢肯定这些瘦弱细条的茶树就是明代种植的古茶,或是上世纪“大集体”时期附近村民种植的“新”茶。但不管怎样,此处应是离“眉毛”最近的茶园,最有可能是《黄山指南》记载的“眉毛峰云雾茶”,即失传已久的明代名茶产地。

    为验证这些茶叶是否具备史料所描述的品质特点,尽管新芽未出,我还是顺手摘了几片老叶。结果发现,叶片及细枝折断后,能见断面有少许汁液,未见“白绵如杜仲”状,或许过段时间,到了初夏采摘时,方能见此情景。晚上回家,我即用开水直接泡饮老叶,氤氲中,虽未感“轻香冷韵、袭人断颚”,但可闻草木清香,饮之,有淡淡甜味,那种草本植物茎叶的清甜味,直至第三泡后才消失。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眉毛峰茶叶)


    过茶园不久,就是古道最高点,也是眉毛峰古道上现存唯一一处建筑——万松亭。

    万松亭建于1964年,花岗岩石柱,砼筑攒尖顶,四角挑檐,四根石柱间有条石坐凳相连。亭前一块指路碑碎片上,模糊可见“云谷寺”、“温泉”字样。由于久无人至,亭内已覆一层枯黄松针,石亭白色内顶有诸多“到此一游”之类的涂鸦,最早落款为“74.3.10”,当然也不乏“眉毛峰上仙人亭,夕阳东升出海云”这样的打油诗。这又让我想到古人在黄山留下的诸多摩崖石刻,时间是一把刷子,经过历史的反复淘洗,留下来的都是文化。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万松亭)

    过万松亭,就是下行的路。据黄山风景区管委会2019年编印的《黄山古蹬道》记载,眉毛峰古道以万松亭为界,沿西麓“梅屋”方向下行,至公路,长850米,1301级台阶,东麓至百丈泉蹬道断口,长1776米、1952级台阶。由于山体陡峭及水土滑动,整条古道台阶塌陷毁损之处较多,西面蹬道因前几年修建防火水池时进行了彻底清理,路面尚可。东面蹬道长而陡,宽近2米,但因近年几乎无人行走,现路面已完全被枯枝落叶覆盖,极不利于下行,一旦踩到碎石或枝条,危险随时发生,我们一行四人几乎都有滑倒,幸无大碍。

    从眉毛峰地形上看,两条山脊夹持一袭石壁,呈扇形往山脚延伸,石壁上方即为我们刚才所见的茶园地带,下方一直延伸到谷底,现公路凿石穿过,也是古时不可逾越的天险。东面山脊下方即为马鞍山,与清潭峰下的绝壁相对,个别古道路段下临深渊,十分峻险,如不小心滑倒,滚落路外,将是粉身碎骨。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被枯枝败叶掩埋的古蹬道)

    下行至马鞍山上方,有便道直通马鞍山,可至山底汤口村。我们继续走古道,横穿至百丈泉对面,然后沿山坡下行,临近公路时,古道完全圮毁,只能从山林中爬至百丈泉底部。因公路修筑,百丈泉至观瀑亭古道已不存,观瀑亭至温泉段古道断断续续穿插在盘山公路间。观瀑亭下的百丈泉桥已不留任何一点痕迹,汤泉溪上的紫云桥基本完好。

    观瀑亭位于百丈泉东面百米处的小山坡上,建于1965年,六角攒尖顶,砼筑圆柱,“观瀑亭”三字为越南原国家主席胡志明所题。因山林遮挡,现已无法“观瀑”。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观瀑亭)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百丈泉瀑布)

    ——————————————————————————————–

    徽州古道—黄山眉毛峰古道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徽州主题游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