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徽风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230559
    官方

    黄山天海古道为明崇祯十六年(1643)前后,“鳌鱼洞”蹬道凿通之前,前山登临天海的蹬道,现荒没已近400年。我于2020年4月前往探秘,曾误认为西线蹬道连接天海的“出口”,现重写发出(全文3700字)

    【安全提示】:古道圮废已久,深沟峭崖,险象环生,请勿擅入

    古道评价指数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5%

    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鳌鱼峰位于黄山之中,自古为前、后山绝险,现有“一线天”、鳌鱼洞、“鳌鱼新道”三条蹬道可通达,其中“鳌鱼洞”开凿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前后,“一线天”、“鳌鱼新道”均建于近现代。那么在“鳌鱼洞”蹬道建成之前,古人走慈光寺、百步云梯至天海是如何跨越鳌鱼峰天险的呢? 万历三十七年(1609) ,吴日宣的《黄山行记》载:“……复下百步,登云梯……下梯百四十三级,折得涧洞,深丈广仞……再上为一线天(此为古“一线天”,在“老僧入定”后,清僧雪庄曾有画写生于此),上悬枯株欲堕。对面螺蛳峰(现“鳌鱼吃螺丝”所在……再越里许,为至海(子)石级,未陟,横山小径,过山头,俨观音像凝立端然。下涧,一洞如曲尺,深可丈许,横五尺余。下数十步,飞鱼石鼓鬣排空,宛然生动。静室四五,游僧散处其间。小径可达炼丹台(现西海观光缆车上站边的石床峰),其石级坐(看)莲花峰,左前海,右后海,中平天矼……薄暮,陟丹台,台对翠微峰,峰连笔架峰,其前玉屏峰……丹台之侧,为狮为象,据巅而望,太平一抔,九华一轴,不觉天之高也。直出数十步,为海门,尖峰数十百,左回右周,前凸后凹,下临绝壑……

    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也就是说,1643年以前,自“莲花亭”处下“百步云梯”,在现“老僧入定”后,上行至容成峰与鳌鱼峰连接处,再沿山坳下行里许,有两路,上行至天海,有石级,横穿“小径”,翻山越涧后,可达天海、平天矼。该路径前段与现“鳌鱼新道”几乎重叠,过容成峰岭头后,因无法建造长距离凿壁栈道,故沿山坳下行“里许”,有石级可登天海。横山直行另有一条小路至炼丹台(现石床峰),与西线上来的白云溪古道相接,其间还有“观音像”、石洞、“飞鱼石”、“静室(庵舍)四五”等景观。近日,我跟随园林工作人员,自容成峰出发,按吴日宣所写路径,探寻了该段古道。

    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环抱岩石的杜鹃树)


    黄山的春天比山底要晚一个多月,时值四月下旬,远处的九龙峰、翠微峰、云际峰依然枯瘦如骨,山中阔叶灌木刚冒出绒绿的芽头,偶有一两片柔嫩的细叶在风中瑟瑟着,皱巴巴的。这两天持续升温,杜鹃树叶托着日渐丰满花苞,已完全伸展开来,青黄色的花苞尖上已露出点点绯红,估计再过一两周就要盛开了。我们从天海沿鳌鱼新道,在容成峰休息平台处进入山林。容成峰高“九百仞”,东望莲花峰,北连鳌鱼峰,西接云际峰,其南面内空如洞,远观似钟(站在“百步云梯”处西望),故称“钟峰”。传容成子游息于此,常趺坐洞内而得名,据说尚有石桌石凳等古迹残存。据园林工作人员介绍,容成峰西南不远处还有一石洞,内有石床等生活痕迹,值得一看,因此,我们未沿古道所在山坳下行,而是从容成峰西北面穿行至西面,然后绕行至涧底,这也让我错过了寻找登高天海的那段石阶。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容成峰西北面山体坡度基本在五十度以上,甚至是光秃秃的崖壁,行走其间,如同攀岩。好在林木稠密,根须稳固,即使在花岗岩石壁上,也不泛松树、杜鹃等老树新枝,只要脚踩实,手抓牢,基本上安全无恙。在黄山这种贫瘠、干旱、低温的恶劣环境下,能生存下来的树木,其根系都深扎在石壁缝隙中,甚至包裹着整块岩石,每棵树都难以徒手撼动。唯一例外的是在陡峭山崖上误抓枯枝,尤其冬春季节,很难判断落叶灌木枝干是枯是活,即使资深驴友,枯枝断裂险情也会偶有发生,去年秋天走皮篷古道时就遇过类似情况,所幸山坡较缓,仅受点皮外伤。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在这人迹罕至的林莽间,我们沿隐隐约约的路迹,在容成峰西面相邻的一座小山峰下找到今天首个目标,一个天然石洞。石洞因花岗岩节理断裂风化而成,口小肚大,呈葫芦状。洞门高约两米,可两人并排站立;洞内面积约十平米,基本方正,内壁有一“石床”,可供两人平卧;洞顶平整,有水渗漏;地面由花岗岩分化后的沙砾累积而成,有些潮湿;洞壁凹凸,其中“石床”内壁、“洞门”左壁有人工开凿的“灯台”,且有明显的松明烟熏痕迹。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石洞洞门及内部)

    此洞并非吴日宣文中所描述的石洞,其地理位置、面积、形状构造等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距“岩洞”数十米、临近峰顶处,还有一天然“门洞”,“门”高近两米,宽不足一米,上部略窄,其上还有一个橄榄型小洞,不足头部伸进。“门洞”上方“天桥”可供人行走,为山峰绝顶,立于其上,西海诸峰尽收眼底。当然,孓立“天桥”之上,下临深渊,孤无可攀,还是需要一点胆量的。遗憾的是我找遍《黄山图经》(宋,无名氏著)、《黄山志》(清康熙五年版)、《黄山指南》(民国十八年)等史料,既不明该峰名称,也未见石洞及“天桥”的文字记载。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天桥)



    过“门洞”,沿山坳下行百余米,至谷底,缘溪前行数十米,见到一处古建筑遗址。遗址依山襟水,面向西南,约半亩见方,其房屋石基、柱础、门槛、石臼俱在,可见瓷碗、陶罐碎片,与之共存的还有几十棵碗口粗的大树,裸露的虬根甚至跨过“门槛”扎入“门前”泥土里,一幅悠远的历史镜像无声地展现在我眼前。遗址右方有一巨石矗立,近两层楼高,或为古时僧侣趺坐修行之处。立于石上,可见西北方向突兀而出的石柱峰。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该遗址应为吴日宣游记中记载的“静室四五”之一,其上行不远处,或可见到至天海的石阶。然而,在遗址附近,以及沿山坡上行数十米范围内,我们除在溪边找到几级石阶外,均未见任何古道痕迹。据园林工作人员介绍,沿溪而下,是一处几十米高断崖,徒手不可攀越,非古时登山路径。于是我们继续横山前行,翻越遗址右边另一山脊,进入另一条小溪流域。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经常户外的人都知道,在谷底穿越时,是很难准确定位方向的,尤其黄山这种地质条件复杂、林木茂盛的山谷中。这也是每年都有个别驴友擅自闯入尚未开发区域,而迷路的根源所在,诚如我们去年探寻白云溪古道那样,如无专业工作人员带路并放绳下山,估计也得迷路。下午我们回到“瑶台”处,回望现在翻越的这条山脊,才知正是白云溪上的“龙虎斗”景观,不知是否为前文所说的“飞鱼石”?“龙”与“虎”之间的的树木不正是所描述的“鼓鬣排空”状吗?

    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由于黄山独特的地理条件限制,古代庙宇一般建在水源充足的溪边,我们再次下到谷底,见到第二处建筑遗址,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一条五米多高的石磅将山坡填成一块面积近一亩的高地。遗址前后两间,前有小院,古道旁穿,台阶下探至溪边第三处建筑遗址是我们再次翻越一条小山脊,跨过白云溪后(即白云宾馆一带流下的山溪),在离谷底约二十多米处的两山夹持间找到的,这也是我们此行见到的最大的古建筑遗址。遗址上下两片,台阶相连,近两亩的建筑规模可与皮蓬遗址媲美。它们都和第两处遗址一样,除了圮塌的花岗岩块石、红土鸳鸯瓦、瓷陶碎片外,当年“游僧散处其间”所留下的一切生活痕迹都已湮没在盘根错节的灌木根系之下。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此处海拔不足1400米,与山顶落差约400多米。早上我们路过天海时,那里的春天还是羞答答的,风依然冰凉,夜里还会结冰,但白云溪已按奈不住春天的呼唤,杜鹃已伸出了猩红如炬的花苞,一簇粉白的黄山玉兰已热辣辣地盛开,溪边的菖蒲已长出新绿,野韭菜水嫩如润清香诱人。最美莫过于溪间大大小小的卵石,裹上一层绿茵茵的青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根根细丝般的花茎托着酱红的花苞摇曳在如绒的绿毯上,仿入幻境。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缘溪下行百余米,即到达我们去年探秘白云溪古道所在的谷底位置,那里还有两座古建筑遗址和一座圮毁的佛塔。佛塔立于古道北侧,靠山面水,坐北朝南,六面五级,花岗岩材质。佛塔底座、塔身、三级浮屠塔顶已塌落在地,但除最上一级“圆球”塔顶碎落外,其它均完好无损。六面塔身直径约七八十公分,高近一米五,裸露在外的三面均未见任何文字,因徒手难以翻动,不知另外三面是否有其主人的身份记载。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圮塌的佛塔构件)


    我们沿途所见五处古建筑遗址与吴日宣游记中的“静室四五”基本一致。这些庵舍均位于白云溪古道两边或附近的细流上,应为明代寺庵建筑。但我查阅了清康熙五年的《黄山志》以及那一时期的其它志书,均未见有关文字记载,疑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冯梦祯《游黄山记》中所称的海潮、海净、海印诸庵。

    从黄山古蹬道变迁历史及佛教兴衰过程看,这些寺庵应始建于明万历初年,那时自九华山而来的僧侣居士从西麓登临黄山后,在此山水间结茅为庵,后扩为寺宇。但自1610年前后普门法师筹资凿通前山(南线)蹬道,尤其1643年前后登顶天海的鳌鱼洞路径畅通后,西线蹬道逐渐废弃。此后玉屏峰下的文殊院、光明顶山腋中的大悲院、狮子峰下的狮子林、钵盂峰下的掷钵禅院(云谷寺)的等禅林相继开光,这些位于西海林莽中的寺庵自然香火日疏。既无香火支撑,也非临近登山主道,这些寺庵也就撑不了多久,估计在清朝初期,即1700年前后相继坍塌,至今应在300年以上,与遗址上那些遒劲苍老的古杜鹃树龄基本一致。

    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自古禅宗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曾经的活动痕迹来于自然,归于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在第三处遗址附近,我们发现了几段掩埋在腐土枯叶下的石阶,宽约60公分,长一两米、七八米不等,阶面未经细琢。在溪边浮土下,还见到了架设在路基下未完全腐烂的圆木,凭这些残留下来的印记,以及我去年以来的探寻研究,基本可厘清黄山西面登山古道以及天海古道的路径: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古道石阶、圆木及路边石刻)

    白云溪古道从钓桥庵沿白云溪上行五里,在白云庵旧址处,转入云际峰北面沟谷,上行后,跨多座小山,穿越“天门”至石床峰下方谷底,然后沿白云溪往天海方向上行,在第三处遗址附近道分两边:拾级而上至“瑶台”附近,沿现步仙桥游道路径往天海方向东行,至现污水处理厂上方的指月庵(即吴文所说的“一指庵”)遗址处,东为天海阔地,西为古炼丹台,上达平天矼;西行小径原为连接上述两处寺庵的便道,后前山(南线)蹬道凿通后,便道延伸至鳌鱼峰西面,与前山蹬道之相接,使之成为南线、西线蹬道的连接线,后因西线蹬道荒弃及寺庵圮毁而荒没至今。(2020年4月25日)

    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西线蹬道“天门”)

    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

    徽州古道—黄山天海古道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徽州主题游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