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 关注:0 内容:100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黄山徽风网 > 主题游 > 徽州古道 > 正文
    靓号:230559
    官方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特别提醒】该路段尚未开发,如你不是徐霞客那样日行百里、徒手攀天都的资深“老驴”,且非黄山景区专业人员,千万别冒险进入。

    古时,从狮子林至云谷寺,在“白沙庵”(现入胜亭公厕附近)处道分两路,一路沿丞相源下行,另一路上白沙(砂)矼,岭尽而北下谷涧,经二道岭、一道岭可至,其间可览“仙灯洞”。

    徐霞客1618年二游黄山,即走这段“白沙矼古道”,游仙灯洞后至云谷寺,出苦竹溪。明清时期,该径记载颇多,1939年叶挺来黄山,曾在仙灯洞前拍有照片。

    民国二十三年(1934),黄山建设委员会筹资铺设云谷寺经丞相源至北海石阶路面后,白沙矼古道渐被遮蔽,近半个世纪以来,人迹罕至,鲜有文字记载。

    2017年,景区工作人员历经四次探访,足迹遍及白沙矼及丞相源、丞相东源周边峰壑,于127日探得仙灯洞具体位置,后又于201848日初探仙灯洞至白沙矼古径。202257日,在施春生、范来葆两位“老云谷”带领下,我和程勇军一起,自云谷寺出发,逆徐霞客路径,探秘了这条明代已畅通的古蹬道。(全文4900字)

    评价指数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10%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仙灯洞、罗汉石全景图)


    —1—

    现存古道入口在云谷索道下站竹林里。架设索道前,这里是一片茶园,彼时古道穿过园中,与云谷寺相连。进入林中,古道沿山坡凹地上行,较缓,大部分路面为砂土路,有少量石阶,为就地取材的块石垒砌,未细凿。或许邻近索道建筑而常有行人之故,大雪压垮的毛竹树丫已被清理,路面较为清爽。

    上行约5分钟,路右竹林中有一古墓,墓前祭台平坦如砥,面积达百余平方米,与墓葬主体三级台阶相连。古墓块石砌成半圆形塔围,直径约6米,中为佛塔,高约1.5米,由底座、塔身和七级浮屠塔顶组成,近年已修葺清理,整体保存完好。六边形塔身有:“新圆寂斐然禅师澳公之塔”“康熙癸亥年阡造”“皇清乾隆己丑年秋月裔下重建立”等字。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寓安禅师在钵盂峰下募建“掷钵禅院”,明崇祯间(16281644),歙县县令傅严题书“云谷”,遂改名“云谷寺”。从佛塔建制看,塔主“斐然禅师澳公”即“成澳和尚”,应为云谷寺住持。该塔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迟于云谷寺下檗庵大师塔(康熙十四年/1675年立)。檗庵大师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遁入佛门后,受“丞相源云谷监院之请,住之三年”,康熙十三年(1674)在苏州灵岩寺圆寂后遗命归葬黄山。也就是说“斐然禅师澳公”与檗庵大师应有交集,但查阅历代山志及古人游记,只见“檗庵”,未见“澳公”及该佛塔的任何文字。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斐然禅师澳公之塔

    自古禅师见性成佛,不留文字,如今静卧修篁耸翠之中,或许是他的另一种修行吧?我们是午饭后才开始行走这段古道的,春生兄、来葆兄虽去过仙灯洞,但到白沙矼的古道并未全程走过,大家心里都没底,我也不敢在佛塔前久留细酌。此后全程也都处于赶路状态。20分钟到达“一道岭”。

    越岭而下为“一道河”,有古道至“通天坦”,远程可达罗村、松谷庵等地,为东黄山正在开发的区域。我们稍停片刻后即沿左山脊上行。上行古道在林中盘折而上,渐陡,砂石路面为主,覆有枯枝落叶,甚滑,需拽着路边灌木方可上行。途中偶有台阶,或块石垒砌,或凿石成级。路径明显,无岔路。继续行走20多分钟,再上一岭,即“二道岭”。岭头为花岗岩风化而成的沙砾,与白沙矼类似。此处左望罗汉峰高耸如塔,罗汉石突兀而出,右看仙都峰,峭壁如墙。

    歙人潘之恒《仙灯洞记》载:“由丞相源左入,二里许,已眺东源。不进,右折而上,甚崎岖,足疲甚。恃推挽之力,沿仄径西行。从沙脊望龙楼峰,亦奇观。”此处“沙脊”应为“二道岭”,不知“龙楼峰”是否就是“双僧绕塔”?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零星石阶)

    “双僧绕塔”是雪庄大师画罗汉石取的名,即云谷索道上行过第一道岭回望所见的景观,其一峰凸起如塔,两边各有一巧石,由上下两石自然垒成,“圆头秃顶”,摇摇欲坠状,俨然两位僧人绕塔而望,故名。

    白沙矼古道荒圮后,这一景观一度淡出游人视野,云谷索道改建后,才重现风光,也被赋予多个现代名字,“两个葫芦娃”为最响亮一个。

    我们立于二道岭上,仰望所见的罗汉石为“大葫芦娃”。过岭后为横穿罗汉峰的横排路,路面石阶若隐若现,途中数处横亘积雪压倒的树木,经年如此,不乏名树古木,行走十分不便,需钻爬方能通过。

    我们“披蓁莽行”,“蹩躠数里”,才到达罗汉峰与仙都峰间的丞相东源,即坐在云谷索道上看到的谷底溪流处。溪中涧水澄澈,岩石裸露,巨石叠嶂,跨溪而过即为前往仙灯洞的古道。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二道岭处看罗汉石、仙都峰)

    —2—

    从云谷寺到丞相东源谷底,古道长约1.6公里,耗时75分钟。我们没有潘之恒那样“洞僧云台携茗相劳”的待遇,仅在溪上岩石休息片刻,即开始登高仙都峰。仙都峰海拔1513米,传“黟山北峰乃神仙游处,时有彤云拥簇,白鹤飞翔”,为神仙所居,故名。

    清人陈恭(福建闽县人,曾任太平县令)有《仙都峰》诗:“忙得秦皇汉武求,只因蓬岛与瀛洲。何如浑却仙人迹,牧竖樵夫许共游。”从谷底到仙灯洞约200米,耗时20分钟。

    全程沿山体直线上行,其间林木繁茂,古道痕迹明显,尚存少量石阶,尤其仙灯洞下,原先垒砌的石塝、石阶基本完整。仙灯洞距峰顶不足百米,位于一石壁凹处,海拔1065米,坐北朝南,冬季山林落叶后,乘云谷索道在“罗汉石”附近可见。其洞口狭长,上有岩石断裂,有明显的落石痕迹,暴雨或融冰时段慎入。

    洞外左边砌有石塝,与洞内地面平齐,上行石阶自此进入石洞。洞口右边距地面约1米处有人工凿出的阁档,即徐霞客所记的“架阁连板”处。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仙灯洞洞口)

    仙灯洞洞口面对天都峰、青鸾峰之阴,潘之恒文载:“翘首对青鸾峰,若玉女端侍,而天都则帝座,俨临之,高鬘垂髾,徐送妩媚,撩人眉睫,为生平希觏。”

    民国二十八年(1939316日叶挺来黄山,在仙灯洞内拍有天都峰、青鸾峰照片,直至2017年发现仙灯洞时,才知照片具体拍摄方位,这也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张仙灯洞的老照片,现藏景区博物馆内。

    进入洞内,可见四壁平滑,有少量人工凿痕,洞顶有滴水,石壁表面风化严重。整个洞穴口小肚大,形近似一只横置的扁状鱼篓,据景区工作人员测量,洞深17.4米,外洞口高7米、宽5米;颈部洞口收缩,高5.5米、宽3米。主洞内壁分成两小洞,右洞高2.6米、宽3.5米、深4.2米,正前方地上有一圆池,直径0.67米,深0.21米,疑为当年住僧人的“厨房”;左洞高1.8米、宽2米、深3.1米,疑为“卧室”,其壁上还凿有一孔洞,有烟熏痕迹,应是当年放置油灯的灯台。

    左洞前侧紧挨主洞洞壁下方也有一圆池,直径0.8米,深0.32米,疑为僧人浆洗之处。两水池均人工所凿,以接滴水,现水色清澈,伸手试之,冰冷刺骨。洞内前部地面填有碎石,与“搁板”找平,两池水流路径有黑色淤泥,且有密集的偶蹄动物蹄印,应是山中动物入内饮水所留,如是夏日入内,淤泥间还有蚂蟥。因洞口较小,且有乔木枝叶遮蔽,洞内昏暗,需打开手电方可见内景,时有蝙蝠飞出,甚是瘆人。

    据有关文献记载:唐咸通(860-874)年间,有西域僧人来此,在洞壁镵有“七百年后当有圣僧来”九字,但我们找遍洞壁内外,均未见任何题刻痕迹。

    康熙己巳年重九前一日(16891020日),雪庄散发携杖来游黄山,按龙池雨公(时翠微寺住持雨峰)指点,即住仙僧洞内。不知这位被康熙皇帝三次诏见方肯入京的雪庄大师,是否就是“七百年后的圣僧”?出洞外,右边崖石错层间有一条宽约1米、长约5米横穿通道,可至洞右一处三面岩壁合围的凹处,其间地面岩石上有一人工凿出的方洞,长宽各0.1米,疑为当年楔木为栏所用,至于岩壁凹处作何用途,未见记载。

    洞口左侧下行约10米处,有两层石塝磊砌的梯地,与雪庄所画“圣僧洞”外的“菜园”吻合。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秋,吴日宣游仙灯洞有记:“洞口古茗数十柯,前僧所植,今僧抚有之”,民国十八年(1929)陈少峰的《黄山指南》亦有类似记载,2017年景区工作人员发现仙灯洞时也见到古茶树和水竹,但我在洞口之下区域内反复找寻未见。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仙灯洞及内壁俩小洞、水池)

    仙灯洞为黄山十二洞之首,又名“仙僧”“仙人”“圣灯”“圣僧”,各有缘起。关于该洞的传说、诗作、游记颇多早在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就有“日东僧”从新罗(现朝鲜半岛东南部)来到黄山,栖住仙灯洞内,他常夜悬灯盏于洞口,远观朗若星月,乡人称之“圣灯”,洞名因此而来。唐代诗僧岛云曾题诗曰:“先朝曾有日东僧,向此乘龙忽上升。

    石径已迷红树密,萝龛犹在紫云凝。钵盂峰下留丹灶,锡杖泉边隐圣灯。从此旧庵遗迹畔,月楼霜殿一层层。明清以来,僧侣雅士来山,前往仙灯洞者无数,因此留下大量诗文,徐霞客二游黄山,慕名而来,在其游记中写道:“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然,天趣未尽刊也。”历代画僧在此留画颇多,黄山画派代表渐江、江注、雪庄等均画过仙灯洞,其中渐江、江注所画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3—

    在明代诸多游记中,有仙灯洞“东出可通石笋矼”记载,清代后鲜见,至今径塞已久。

    我们在仙灯洞逗留近半小时,而后原路返回谷底,逾溪携杖登高白沙矼。徐霞客黄山游记载:“初六日,别霞光,从山坑向丞相源,下七里,至白沙岭。霞光复至,因余欲观牌楼石,恐白沙庵无指者,追来为导。

    遂同上岭,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即牌楼石也。余欲逾坑溯涧,直造其下。僧谓:‘棘迷路绝,必不能行,若从坑直下丞相源,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余从之,循岭脊行。

    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夹映。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下至坑中,逾涧以上,共四里,登仙灯洞。”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仙灯洞口看罗汉石、青鸾峰、天都峰)

    从涧底上行至白沙矼基本没路。起初,我和来葆兵分两路,来葆左上,即往罗汉石所在峰体正下方上行,我右行,沿罗汉石俯瞰山坳方向上攀。

    因久无人行,坳中林密坡陡,山石叠加,偶有枯木阻拦,行走十分艰难。我沿山坳上行约50米,发现部分块石有人工垒砌痕迹,再继续上行,可见零星石阶,最多处达十几步。此时来葆所走路径已被巨石绝壁阻挡,遂右转横穿与我汇合,春生、勇军也陆续上来。四人沿山坳上行至云谷索道缆绳下方,又被巨石所阻,左行十多米,未见任何古道痕迹,遂右行向山脊攀高,复见罗汉石。

    到达山脊,见一峰石突起,高约20米,其上一石与峰孓立,中有石缝如门。孤石上下两截相垒,上椭圆,下修长,如人依峰而立,登高远眺。石缝间有灌木阻拦,来葆先上,略作清理后,我爬上峰石,穿过石缝,前行数步,只见其下三面悬崖,绝壁数十米,无遮无挡。立于石上,对面仙都峰及仙灯洞一览无余,南望罗汉峰,近在咫尺。此处应为徐霞客当年“仰瞻右峰罗汉石”处,也说明我们所走路径与明拓古道基本吻合。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徐霞客“仰瞻右峰罗汉石”处)

    随后我们继续沿山脊上行,不远处即为修建索道铁塔时浇筑的便道,上行即可达白沙矼,其间可见零星石阶或石窝,应为古人所凿。从谷底至白沙矼,登高坡度均在50度以上,且巨石叠错,枯树杂陈,沙砾松滑,难以固足,非双手紧攀灌木藤蔓而不得上,个别落差较大的岩石,古有架木为梯,现需相互托拽方能登攀,可通行程度远低于云谷至仙灯洞路段,非户外经验丰富者难以行走。

    这段攀高上行路约400米,耗费1小时有余,比预想的好。登顶白沙矼处即徐霞客所说的“岭尽北下”地。白沙矼为丞相源与丞相东源间一山矼,西北至东南走向,因花岗岩风化成白沙而得名,其地貌与绩溪龙须山相同。

    古时白沙矼植被稀疏,狭不容足,行走其上,时有险情。如今绝大部分路段灌木茂密,仅个别路面白砂裸露,溜滑而不固足,甚险。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白沙矼途景)

    至入胜亭,即为现游步道岭头。入胜亭为六角六柱凉亭,砼石混合结构,建于1962年,原名七里亭,1964年5月24日,郭沫若从北海至云谷寺,途经此处,被四周景色所引,故改“七里亭”为“入胜亭”。

    入胜亭左下可见牌楼石、仙人翻桌景观,右下为游客服务区域,不远处有白砂庵遗址,当年狮子林住持霞光和尚就是在这里追上徐霞客的。霞光担心白沙庵无人指路,才追来领徐霞客去看牌楼石。他们一同上到白沙岭,隔谷远观,徐霞客欲“直造其下”,跨坑溯涧抵近观看。

    霞光告知,此去无路可走,如直下丞相源(云谷寺),就不必再上此岭。如从仙灯洞走,不如沿岭脊东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走路径。据了解,古时走白沙矼至仙灯洞,是从公厕下方溪谷横穿至矼脊的,谷中尚存少量石阶。

    另,现“仙人翻桌”与“牌楼石”隔坳相对,且下部林木遮蔽,不甚明显,曾有人考据,认为古人所记“牌楼石”即为现在的“仙人翻桌”,按徐文“有石丛立,下分上并”所记,应与“仙人翻桌”相去甚远。(2022年5月7日)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洞口合影,右起:勇军、春生、我)

    ——————————————————————————————–

    徽州古道—黄山白沙矼古道(徐霞客下山走的路)

    本文来源:“乡野闲谈”(黄良顺)公众号

    本站已获得授权如需要转载请联系作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徽州主题游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